泗洪:协同治理,破解施工扬尘环保税监管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15 09:29访问次数:来源: 国家税务总局泗洪县税务局字体:[ 大 ][ 中 ][ 小 ]打印本页正文下载

凭借系统化的环境治理实践,江苏省宿迁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其中,宿迁税务部门发挥环境保护税“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重要作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施工扬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施工扬尘环境保护税是督促企业减少扬尘排放的重要经济手段。但在实践中,施工扬尘环保税的征收常面临计税依据失真、税源监控困难等挑战。

环境保护税计税依据与污染物排放量直接挂钩。环保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施工扬尘应按照一般性粉尘税目征收,依据扬尘产生量系数、排放量削减系数及施工工期等参数动态核算应纳税额。然而,走访建筑工地的调研数据显示,仅宿迁市泗阳县,就有约25%的企业存在申报精准度不够的问题。

从征收端来看,当前,对于建筑施工数据的监测记录分散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缺乏高效整合机制。税务部门难以独立、实时获取施工进度、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等关键信息。泗阳县税务部门数据显示,近几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计税依据不实、应报未报施工扬尘环保税等现象,占建筑业涉税风险的半数以上。

结合宿迁市泗阳县税务部门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筑牢数据基准底座、发挥大数据作用等方面入手,加强施工扬尘环保税征管。

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打通与住建、数据、环保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对提升环保税征管效能十分重要。泗阳县税务部门牵头,联合住建局、资规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协同小组,规范税源采集和申报行为,同时方便最新数据获取。2024年7月至今,泗阳县税务部门已通过协同小组获取数据693条,识别施工日期不实、超范围施工等监管盲区近80处。对于根据共享数据发现的风险处置结果,税务部门及时向协同小组反馈,更新信息主要包括税源有效期变更状态、系数校准结果及关联税种补缴情况,这一机制有效实现了“发现—处置—反馈—预防”的闭环管理,防止同类问题反复发生。此外,税收协同治理不能仅靠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还需要推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通过行业协会对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形成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税收共治格局。

筑牢数据基准底座。施工是否超出标准、企业整改到不到位,基层管理分局最能够掌握一手信息。宿迁市税务部门要求县局业务科室建立动态税源库,属地分局按照网格管理落实核查。通过编制《施工扬尘环保税操作指引》及“施工扬尘环境保护税情况汇总表”,将复杂系数填报流程简化为“三步骤操作法”。第一步,纳税人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在申报表中准确选择施工类型及当前所处的施工阶段;第二步,纳税人依据实际采取的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对照《施工扬尘污染排放量削减系数明细表》选择适用的削减系数,提交税务部门审核;第三步,系统根据前期已采集统计的施工面积、工期等信息,自动代入排放量计算公式,纳税人确认无误后即可提交申报。与此同时,基层管理分局进一步加强对属地施工企业的监管,建立“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实地核查”机制,切实筑牢数据基准底座。

用好大数据加强监管。利用好大数据手段,能够让风险防控准确性大幅提升。在充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泗阳县税务部门设置多维度指标,交叉验证精准锁定异常税源,并建立“提示—辅导—应对”三级风险分级处置机制。今年以来,泗阳县税务部门纠正工期偏差项目20余个,纳税人通过提醒自行修改填报数据291户次,填报准确率较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基层税务部门在环保税征收时应进一步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如利用卫星技术、大数据分析模型等,对域内正在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管,使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分析施工现场扬尘超标情况、施工面积变化情况等。对于高风险行为,形成“特征识别—自动预警”的防控链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