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连云港:从“渔”到“旅”,昔日小渔村“减”出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1-03-23 15:25 | 来源:经济参考网 | 字体:[ 大 ][ 中 ][ 小 ] | 打印本页 | 正文下载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圆满闭幕。这场春天里的盛会释放哪些信号?两会闭幕后代表委员带来哪些税收“好声音”?在代表委员返岗后首日,连云港税务干部便驱车前往黄窝村开展两会回访。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其间。走进连云港市连云区最东端的黄窝村,眼前的秀丽景象昭示这里早已撕去了贫穷的“标签”。
看到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连云区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时,他正在村里传达两会精神,细化发展规划,加快布局产业链。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乡村振兴始终是张立祥心中的“头等大事”。2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原本以捕鱼为生,但好景不长,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导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穷则变,连云港独特的海洋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为当地条斑紫菜养殖提供“温床”,沿海而居的传统渔民们探索发展紫菜养殖,成立了紫菜加工厂、建设高标准的紫菜产业园,把靠海吃海,吃出新路子。
“现在我们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谈及两会期间的所见所感,张立祥打开了话匣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张立祥表示,系列减税降费的力度超出预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坚定决心。政策扶持下,今年村里的餐饮、住宿、超市经营户大多都不用缴税了,村民日子愈发有滋有味。
“近年来,税务部门不断为我们‘减负’。减税降费持续落地、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黄窝村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张立祥表示,在全村探索产业转型之际,税务部门主动找上了门,送来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渔村实际,因地制宜细化帮扶举措。疫情期间,税务部门更是运用大数据优势帮助村民找渠道、拓销路,促进稳岗复产,让渔民减产不减信心。
在个性化的税收服务下,园区紫菜企业及时足额享受税收优惠,村民轻装上阵,紫菜产业养殖、加工、销售迅速发展壮大。如今,黄窝村紫菜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3.6万亩,年产值突破2.2亿元,村里90%的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行业,“海上菜园”成了村民致富的支柱。
张立祥告诉税务干部,海洋富村只是第一步,探索生态立村、旅游兴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立祥带领村民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的自然资源优势,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黄窝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而村里配套的渔家乐、农家乐、民宿群特色项目,也经营得红红火火。
张立祥对优化营商环境十分关注,认为旅游兴村的发展离不开优化升级的办税体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这与税务部门此前宣传的‘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不谋而合。”从持续提供“绿色办税通道”、“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一对一指导等服务,到升级推广新办企业“一表制”服务、注销清税和发票领用“套餐式”服务,税务部门精简流程切实为乡村振兴“减负”,提高了办税效率和便捷度。
“预计到2021年底,我们村集体总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经营性收入4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9万元,加快形成近海生态养殖、海产品加工、渔家旅游互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展望新的一年,张立祥信心满满。(惠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