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为基层减负,江苏税务局挥出“三板斧”
减量、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19-09-17 11:52 | 来源:中国税务报 | 字体:[ 大 ][ 中 ][ 小 ] | 打印本页 | 正文下载 |
日前,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副局长石良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基层减负年”的切实感受:“今年以来,我感觉面对面的会议明显变少了,会议时间也变短了。视频会议成为传达任务的主流方式,既节约时间又避免了层层开会、层层布置。”
石良这样的感受得益于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党委以大力精简文件、切实改进会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为着力点,从减量、提质、增效三个方面入手,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做法。
减量,文件会议精简三成
今年以来,江苏省税务局坚持发文计划管理,从严控制发文规格和数量。他们制定年度发文计划,未列入计划的项目一般不予发文,确需发文的按一事一报原则报批。2019年上半年,省局发文同比减少34.7%。各类会议也尽可能合并、套开,尽量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会,开小范围、小规模、解决实际问题的会。2019年上半年,省局会议同比减少34.4%。
东海县税务局办公室主任谢文艺说:“今年减税降费的政策文件出台很密集,可是会议并没有因此变多。以往出了一个政策解读,总局解读完省局解读,接下来又是市局、县局,层层套开会议。现在基本上都是以开视频会的形式居多,会议时间也控制在2小时以内,文件层层转发的现象也变少了。现在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服务纳税人。”
提质,调查研究更“接地气”
为切实改进作风,江苏省税务局倡导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鼓励开展体验式、蹲点式、解剖式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掌握基层干部和纳税人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研时需要召开座谈会的,除主发言外,也不要求其他座谈发言代表提供汇报材料。
南京市秦淮区税务局局长王火生谈到,以往有调研座谈会,都要提前准备厚厚的调研资料及汇报材料。现在领导调研,多以体验式为主,例如今年省局到秦淮区税务局开展纳税人开放日的调研活动,领导都是到基层面对面了解纳税人的所想所需。“这样的体验式调研不仅纳税人乐意参与,上级机关也能更好地掌握纳税人诉求。我们也不用再提前打招呼、做准备了。”王火生说。
今年上半年,省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到一线了解情况,纾困解难,目前收集基层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反映的78个问题和30余条意见建议,并形成多篇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活情况”“真材料”。
增效,流程模板创“减负样本”
减负既是量变,也是质变,既要做“减法”,也要做“除法”,也就是创新求变。
江苏省税务局抓住机构改革契机,对内部运转、文件流转、会议管理等事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行政事务流程模板、任务分工表,推动管理更加扁平化、科学化。他们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行政管理系统,切实减少“文来文往”,提高工作效率。
“量”要减下去,“效”要增上来。在督察检查方面,江苏省税务局将督查检查工作整合实施,年内计划开展1次督查检查。在南京,省局设立了减负措施情况的信息直报点,并设置基层减负投诉邮箱,负责对各项措施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广听、真听、深听”基层在各项措施执行中的意见及建议,不断提高为基层减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江苏省税务局在设计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时,聚焦重点工作的完成质量,取消对常规性工作的考评,通过2次优化,将对基层的考核压缩至20项指标、95个考点,较年初分别减少了39.4%和34.9%。
江苏省税务局考核考评处处长陈灏说:“不同于以往一个指标管一年的做法,我们今年对绩效指标进行动态管理,在保持指标设置思路整体稳定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调整,特别是对业务类指标的考核标准予以优化,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
严佳颖 本报记者 徐云翔
《中国税务报》9月17日A2头版